- · 《晋中学院学报》刊物宗[08/03]
- · 《晋中学院学报》征稿要[08/03]
- · 《晋中学院学报》投稿方[08/03]
- · 《晋中学院学报》数据库[08/03]
- · 《晋中学院学报》栏目设[08/03]
晋中学院产学研统筹推进促进“非遗”传承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为了让“非遗”更有活力,不少“非遗”传人不再“固守作坊”,而是与高校合作,开辟“非遗”传承的“校企合作”模式。围绕“非遗”项目传承活动的
为了让“非遗”更有活力,不少“非遗”传人不再“固守作坊”,而是与高校合作,开辟“非遗”传承的“校企合作”模式。围绕“非遗”项目传承活动的开展,按照“校地融合、资源共享”的理念,晋中学院在校内建立视听演艺模拟舞台、陶艺基地、书画装裱实训基地、漆艺实训基地等,在校外与大同云冈石窟艺术研究院、平遥古城、清徐葡萄酒厂、介休张壁古堡旅游公司、灵尚绣品等研究所和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。通过挖掘优秀传统艺术传承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,逐渐形成了集“非遗”传承实践、教学研究、创新设计、技能锻炼、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,实现了合作共赢。
晋中学院与非遗传承人携手并肩,通力合作,改革“非遗”教学方式,营建人人知晓、热爱、学习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,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,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不懈努力。
互动:成立“非遗”学生社团
与传统的“非遗”技艺传承方式相比,高校在人才培养、教育环境和创新平台等诸多方面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,更为重要的是高校集中了诸多学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,能够帮助非遗技艺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,整合相关学科领域,突破原有束缚,广泛传承,创新发展。而高校社团历来是高校特色文化蓬勃兴盛之地,而今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。
晋中学院大力支持“非遗”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,将其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07年以来,一批以发展兴趣爱好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相继成立,热爱民间艺术的学生自发组合在一起,卓有成效地开展各种“非遗”实践活动。美术学院成立了“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”艺术爱好者工作坊;音乐学院成立了“亲圪蛋”大学生民间音乐艺术团和“亲圪蛋”民族风组合。有关传统文化和艺术方向的学生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,组织了一系列“非遗”实践活动。例如,观看博物馆“非遗”专题展览活动、参与“非遗”品牌策划活动、参加“非遗”志愿者实践等一系列有意义的专题活动,学生主动参与到“非遗”学习、体验、保护、传承、创新性设计的活动中来。
在“非遗”课程内容的设置上,植根于地方音乐、舞蹈、美术和传统艺术手工艺等优秀的传统艺术门类;在课程内容层次上,兼顾理论、欣赏、实践等多个方面,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;在课程形式上,采取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方式,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;在能力培养上,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。
“非遗”学生社团的活动,使“非遗”传承不再是老一辈的老生常谈,而是成为教师、学生和“非遗大师”之间的互动。晋中学院副院长李山岗告诉记者,“非遗”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,它既不同于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,又与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各种类型的“非遗”进校园,让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了“非遗”,也吸引大学生加入感兴趣的“非遗”社团,大学生通过微信、微博等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,可以瞬间把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推广、传播到更大、更广的空间范围,打破了一直以地域性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“时空限制”,对非遗的推广、传播乃至传承都有积极作用。
来源:晋中新闻网
文章来源:《晋中学院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jzxyxb.cn/zonghexinwen/2021/1207/716.html